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访谈 | 袁利群:让产业资本更好地结合金融手段,去解决企业资金难题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17/3/14 0:00:00
涉及到实体经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企业并购、业财融合等两会热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给出了自己的系统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
3月10日下午,首都大酒店,广东代表团驻地。
在结束了一天的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采访中涉及到实体经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企业并购、业财融合等两会热点话题,袁利群给出了自己的系统思考。
《新理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减税降费将达5500亿元,这可能也是企业最愿意看到的,对于减轻企业负担,您有哪些建议?
袁利群:国家对减税降费非常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整体减税降费5500亿元的目标很可观,并且将减税和降费目标分别列出来。特别对于小微企业还明确了具体减税政策,可操作性强。例如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这些都是重大的利好。
《新理财》:提到减税降费,营改增是很重要的方面,这可能会涉及到整个财税体制的改革,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袁利群:对于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营改增,去年我专门做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对营改增这项税制改革,高度认同!它的价值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统一税制。增值税是非常科学的一项税种,统一税制以后,国家对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和服务,可以更加便捷、规范、透明和信息共享,对推进“电子税务”、“大数据税务管理”打下基础。第二,降低税负。不管是从总量上,还是从行业来看,效果都很明显。比如企业新增的不动产、新增的固定资产都可以进行抵扣了。第三,营改增之后涉及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问题,将加快推动地方税务体系建设。目前在过渡期,国家已调整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国家也在开始考虑房产税等地方税种的建立。在此方面,我建议国家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成上考虑将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由现6:4调为5:5的比例,使得地方有更多的财力空间去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新理财》:也有一些声音也对营改增的效果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企业税负不降反增,您怎么看?
袁利群:我在调研中确实也有企业反映营改增实施的降税效果不明显,有个别企业反映出现阶段性税负增加,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营改增的抵扣链条还不完善,抵扣链还未彻底打通,突出体现在金融业。目前涉及金融业务链条上营改增的规定还有不少模糊地带,需要进一步清晰化 还有目前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未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金融业营改增的不完善,不仅对于金融业本身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这些问题将通过资金传递到实体经济,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所以,我建议国家应考虑将企业的融资成本纳入抵扣范围,当然这需要制定一揽子计划,完善金融业的营改增实施。另一方面,营改增实施降税效果与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业务基础和管理基础也直接相关。此外,营改增改革也涉及到慈善业。2016年实施颁布的《慈善法》,对非货币捐赠(例如捐赠上市公司股票)、慈善信托、慈善基金的保值增值的收入等的税收优惠没有具体规定,需要尽快制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营改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看待。营改增改革是一项重大税制改革,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针对出现问题积极制订相应规定和细则去予以解决。时机成熟时,要制订出台《增值税法》。
《新理财》:实体经济究竟难不难?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美的集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袁利群:全球经济还在调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在加大。一方面源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迫使企业必须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经营的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过去的经营模式已不适用,而且还面临来自行业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冲击,这些内外部因素逼迫企业必须转型求变,必须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资本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政府都在主动做供给侧改革,那么企业该如何去践行供给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结合美的集团这几年实践的体会,核心是改变思维、改变发展模式。
《新理财》:您是企业界资深财务人士,是金融财税领域专家型全国人大代表,这五年的履职一直专注国家财税、金融等重大领域改革,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您今年建议要推动多元化的金融改革,有哪些具体建议?
袁利群:我每年都关注金融领域改革。今年我提出了《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建议。主要想通过构建和完善多元化金融体系,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全方位对接实体经济,有效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我建议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金融。要发挥好财务公司、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支持行业的龙头企业、产业集团通过设立上述非银行机构,推进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更有效为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特别要加快对涉农金融机构(农商行、农信社)金融改革,使其在加强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商行向中小微贷、普惠金融、社区金融、产业金融延伸发展,拓宽地方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并且推进农商行、农信社的股权结构治理改革,增强资本实力,加快推动上市进程。三是完善私募基金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健全私募基金市场监管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拓宽募资的渠道,鼓励发挥私募基金以股权类/ 债券类投资方式对接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
《新理财》:2016年,美的集团收购了德国库卡公司,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我们想知道美的收购库卡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袁利群:国家这几年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美的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率先在2011年主动提出战略转型,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型。美的经历四年坚定不移的改革,基本完成了现有家电产业的强身健体,从中国家电行业中脱颖而出。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向科技型制造企业升级?向高端制造业迈进,进入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是美的要重点打造的新产业发展目标。收购库卡就是实施这一战略的第一步,一方面基于美的自身制造智能升级的需要,美的这几年与库卡等全球顶尖的机器人公司合作,已有2000台机器人的应用成果。另一方面,美的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四年来战略转型贡献了700亿元的现金流,进入新产业有强大资本实力保障。从技术、运营、资本这三个层面推进机器人产业,除了收购库卡,美的也与日本安川、国内埃夫特等机器人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
《新理财》:收购库卡的资金来源于哪里?背后有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
袁利群:美的是民营企业,收购资金都是来源于市场化的方式。一方面,美的集团强化资产效率管理,发展产业链金融,从而积聚超过700亿元的自有资金,保障产业升级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美的在境内外积极搭建强有力的信用能力体系,美的集团早在2015年就被三大著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致授予家电业内的全球领先信用评级,分别为穆迪A3/标普A-/惠誉A-,评级展望均为稳定,成为首家获取国际信用评级的中国家电企业,评级结果在全球家电行业以及国内民营企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使美的能够快速获取国际金融资源,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方式在全球配置优质资源推进美的转型升级。
《新理财》:从财务领域来说,2017年,您最关注的话题或者改革是什么?
袁利群:还是聚焦于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坚决做“减法”。去产能、去库存,以及通过全价值链的效率提升获得新成本优势。其次是积极做“加法”。财务要保障重点领域资源投入,比如科技投入,美的这五年来科技方面投入了200亿元。此外还有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数据管理方面的投入。三是做“乘法”。通过“+互联网”行动,建立平台化的运作,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包括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售后平台、金融平台等,通过建立开放式链接,将社会有效资源聚集到平台上,创造新的价值。
这些改革事项跟财务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转型调整期,财务就是要不断优化价值链上的资源配置,创造新价值!所以财务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首先是财务理念上,要向价值管理、价值创造转型,抓业财一体化运作。其次在财务手段上,要实现价值链条上的精益管理,关注用户、关注流量、关注商业逻辑,财务价值管理的聚焦点跟原来不一样了。第三,财务也要实现共享经济。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财务运营的效率,建立财务大数据管理成为业务的伙伴,支撑业务运转。这些都是围绕价值管理、价值创造来展开的!